北美枫情:来自“二舅的精神治愈”!
“天才少年老了会变成什么?会变成天才老头。”,《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衣戈猜想拍摄的一部短视频,故事的主角是他66岁的二舅,一个腿部残障的农村老人。
有人说,二舅的人生看似是一直在苦难中追求饱满,但这样讲却显得太过浅薄;博主冷峻而幽默的叙事风格看似置身事外,其实传达着二舅这一生的生活理念——认真活着的人,不需要观众。
社会心理学中定义精神内耗为个体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的心理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这种内耗引起的疲惫更多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主观感受,是在心理层面上感觉到荒废,允许“无聊”的存在。

(图片来源:北美枫情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北美枫情公众号,侵删)
“无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空白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他人根本的不同。”,宁远在她的一本写给大人看的“小人儿书”。
《远远的村庄》中展现了一段高尚又纯真的童年乡村生活,真正的享受无聊,尊重自我的每一个想法。我们不妨让自己回到村庄,允许有那么一段被浪费的时光。
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指事实,C指感受,B则是信念。即: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不是取决于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你的信念。
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消耗的过程,唯有认可自我存在无意义的价值,才能构成完整而真实的自我,才能在不够华丽的人生故事中活得敞亮结实。
慎独、克己,敢于迎面低效的内耗过程,敢于剔骨才能重造。低级欲望是放纵,中等欲望是节制,高级欲望是在完全可控的空余时间中自律。

(图片来源:北美枫情公众号,侵删)
板为席,光影为盖,在充溢着自然美学的空间里与自己对话,不会有他人的争论,也不会有世间形形色色的打量和质疑的声音。

(图片来源:北美枫情公众号,侵删)
我们需要整合零碎的思想,也迫不及待地渴望着一寸容纳自我的净土;我们在向时光索求心安理得的浪费,也在追寻能够表达自我的风格。我们的身心需要休憩,也要求供我们暂停的空间足够轻盈可塑;我们享受着脑海中的无限遐思,也乐于让美好变成可能。
命运压低二舅的头,让他只能看见地上的六便士,但他却在孤独的人生路上,看见了水池中的月亮。
(文章来源:北美枫情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