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至简”,看见未来理想生活空间
「顺流而下,树林间隐约出现一栋屋子:未经修饰的水平建筑物,强调视觉平衡而非对称,容量而非体积。」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于1951年完工的范斯沃斯住宅,可以被称为是20世纪中叶国际主义风格的完美典范。它的投资人是诗人兼医生伊迪丝·范斯沃斯,她最初希望建造一栋住宅,而密斯奉行的极简主义却并没有节省成本,这是一栋完全艺术的住宅,到现在为止它都还是一个蓝图。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北京通州也出现了这样四间未来生活的理想住宅。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和 院
房间里的院子
什么才是未来的样子?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设计师青山周平看来,拥有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遇见更多的人,才是未来人的青睐理念。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带着这样的思考,他突破了人们对于住房的固定思维,拆掉了隔墙,创造了一个更开放的高复合空间。把曾经热闹熟络的四合院,缩小简化搬进的一间房里。每个人既有独立的空间,又有丰富舒适的共享空间。在这样一个“院子”里,可以一两个人读书办公、三五人聚会聊天、七八人聚会看球,给人们的相遇带来无限可能。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之 间
旅行的意义
“到远方了,然后呢?”
旅行,是到远方重新理解日常的细节。设计师唐忠汉给了旅人一个家,在陌生的城市里需要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心的角落。“之间”便是他对未来期许的纯白梦境之地。
他打破空间之间的界线,使整个空间“在内如外,在外如内”。藉由墙体的错置,天花的层叠包覆,透过层次、包覆、脱离、穿透将空间转化成可以被阅读的感受。以旅行的步调阐述心中的未竟之地,以白色为主体呈现梦境与现实的脱离。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设计师认为空间在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分隔,应该是连结的。一切因为工作的旅行,都应该在工作中享受旅行,在旅行中享受工作。在“之间”里的大长桌与中岛围绕了工作、阅读、团餐、聚会,是所有生活重点的中心,在工作与旅行“之间”找到家的温暖。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旅行的意义便是为了回家。
山 居
回到居住的本源
人类最初的居所是山洞。山洞是预先存在的,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根据身体行为定义了自然环境,使其可居。不论是古人还是忙碌的都市人,归隐于山林便是一直没变的桃花源。尤其是匆忙疲惫的现代人,住宅变成了一个一个差不太多的小方块,压制住了内心的向往。于未来而言,“回归”也许是大家都向往的,设计师韩文强把山洞放进了高楼之中,希望能激发人类一些感官上的本能,回归身体体验,重拾居生活的乐趣,成为内心深处自己的一处归所。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容易理解,但是很难想象这该如何做到?
在规整的长方形室内空间之中,地面由窗边向内缓缓抬升成为一个山坡,让人的行为与窗外景色产生立体的对应关系。
生活起居的五种基本行为:入、卧、憩、浴、卫被嵌入在这片人造山坡之中。山下的洞穴是入口和卫生间,山上视野最佳的位置是睡觉和洗浴的地方,山坡则是行走、休憩的界面。看似最简单的设计,却满足了生活一切所需的功能。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无 界
超越空间和纬度
空间边界是由物理位置限定的。而在建筑材料和相关技术都在长足发展的时代里,设计师姜元&宋晨,使用数字化材质打破物理边界,营造出温暖优雅并具未来感的“无界”之界。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他们重新定义设计了“窗”,利用三面墙和屏幕,透过此地的窗户,可以看见屏幕呈现的内容和窗外的景色合二为一的风景。来自NASA的图像和窗外高楼重叠,亦或是巴黎街头的人潮和绿树蓝水融合在一起的画面,似乎真的看见了未来的景象。

(图片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至简,至真。这四间是不同设计师们对未来生活空间的期许,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想象。
如何“逃离”一下现在比较疲乏的生活看看未来?这四间不太近又不太远的“未来之所”或许给你带来释放和灵感。
(文章来源:百嘉信地板供稿,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