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污染
“2007年夏,中国接连发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这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目前中国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水,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水。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也就是说,7大江河除了因干流水量大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180%的湖泊水也全部坏死!”潘岳警告说。
早在1996年,在国家环保局《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统计的138条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地表水水质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
时隔10多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在十届****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作《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说明时敲响警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水污染物排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面临着旧账未清完又欠新账的局面。
其突出表现是: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水体污染相当严重——据环保总局监测,2005年全国7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全国约二分之一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2、部分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加剧了水污染的恶化趋势——据最新《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淮河开发利用率为53%,辽河开发利用率为66%,海河开发利用率为100%,导致这些河流枯水期基本没有生态流量,大大降低了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3、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据环保总局最新调查数据,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4、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据环保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49.2%。
农业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未包括长岛海域油污染经济损失)。2007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462起,其中水污染事件178起,占38.5%。
为“发展”,我们搞脏了自己的水
历史上的大禹治水,“收官”于长三角。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这里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当年禹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人海。此后才有了范蠡携西施,驾扁舟,出三江,泛五湖的逸事。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大的河流,从卫星照片看,长三角湖泊密布,水网纵横,不可能是缺水的地方。然而,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将长三角“水质性缺水”问题摆到了国人眼前。20世纪80年代之前,太湖尚无蓝藻污染。第一次蓝藻大面积侵袭发现于1990年。到2000年,太湖富营养化水域已高达83%,此后蓝藻年年来,面积越来越大。而今,中科院环境学院范成新教授指出:“整个太湖湖水的污染程度到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从水质来讲的话,它已经到了四到五类水。四类、五类水按道理是不能作为饮用水的。但是太湖在某些季节、某些时段上,全湖基本都是四类水,有些地方已出现五类水,甚至劣五类。”
从卫星地图看,太湖就像长三角的心脏。有媒体报道,太湖流域面积占长三角总面积的36.9%,环湖人口占总人口的48.8%。环太湖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8个大中城市、30个县(市)的太湖流域城市发展圈。可以说,太湖流域城市发展圈是长三角的主力。
然而,太湖流域的每一个城市都发现自己面临“水质性缺水”——不是没水,而是水没法用。作为长江下游,整个流域的水都汇集到这里,并由此人海。这里的水没法用,逻辑上有两种可能,其一,本地的社会经济系统污染了水体;其二,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染使本地无处可逃。
从整个流域看,长江干流总共有21座城市,包括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六个大城市。沿江的大城市、大工业基地,都将长江当作下水道。2006年3月,****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了“保护长江万里行”考察队,其考察结论是:“长江的生态寿命只余下10年!”考察队发现: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是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与城镇生活污水。重庆一带是小型炼焦、炼矿企业,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放眼两岸,众多大型钢铁、造船、拆船等重污染企业沿江密布。在沿江的一个城市,几十公里长的江岸,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这样的重污染企业一字排开。更要命的是,这些企业的污水处理装置几乎都是“聋子的耳朵”,约9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在一些地方,企业交点钱给环保局就“获许”直排污水。有些地方官员对此满不在乎:“用长江水道运输成本低、排污方便。长江的水大,污水一冲就进东海了。”
目前,仅三峡库区的生活垃圾堆存总量就达到了38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堆存更超过3000万吨。汛期来临时,洪水将上游丢弃的垃圾冲到中游、下游,在三峡江面上,生活与工业垃圾、油类液体、死牛、死羊……白茫茫覆盖一片,成了白色污染带。污水排入长江尚能与江水融合,而这些固体垃圾漂浮在水面,遇到大坝就阻塞起来,最高竟然能达4米。
然而,这样的江水却是治理太湖的良药。为了应付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的太湖蓝藻污染,2002年1月30日,启动“引江济太”工程,将近两年间,共引长江水42.2亿立方米,入太湖清水20亿立方米,通过太浦闸向下游增加供水32.2亿立方米。当时的专家考察报告称“成效十分显著,超过了预期目标。”然而,蓝藻并没有销声匿迹。此后,蓝藻再度大爆发,最主要的应对手段依然是“引江济太”。
“引江济太”其实就是“以清释污”。它说明太湖及周边河网地区的水质远差于长江水质,本地污染无疑对“水质性缺水”“贡献”巨大。
其实,早在1995年,太湖就被列入国家 “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1997年,***批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到1998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要求太湖流域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在1998年年底前实现达标排放的规定。1999年1月1日零时,当地政府宣布:流域内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称: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然而次年7月,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零点行动”付诸东流。
2001年,《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开始实施。2002年8月,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启动;“引江济太”工程开始实施。而这期间蓝藻年年爆发,直至酿成“无锡自来水危机”。
为“发展”,我们自己搞脏了长江、污染了太湖,这恐怕是大禹做梦也想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