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造乐享美学 | 知否,知否,应是平湖秋月!
天空圆月、面前平湖,这是中国诗词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意象;平湖如镜、秋月如轮,早就成了所有缠绵故事的注脚。
从“愿我如星君如月”的痴缠梦幻,到“江湖后摇落,意恐岁蹉跎”的顾影自怜,湖与月总是频繁出现在诗人的脑海,然后随着歌姬的琵琶,传遍漠北江南。
西湖为这个意象找到了完美的注脚。
北纬30°的杭州湾上,60°的地月夹角让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显得虚幻而迷离。
与东海碧波一母同胞的西子湖每逢秋日便一碧如洗,于是桂子香时,湖天一碧,湖中舟子,空中皓月,妆点了天下最美的夜色。
湖光 月色 闲人
月满中天,湖平如镜。
一如800年前苏轼去寻张怀民的夜。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从前月色湖光都常见,但天底下再难找到这样两个“闲人”。
如今城市的车轮把每个人的时间都碾成碎片,我们拥有了足够漫长的夜晚,却难以找到一汪澄净的湖与一轮孤悬的月。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秋月是最清冷的烟火气,它不似“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歌喉那般高高在上,也不像“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黄州猪肉那样廉价。
只是妆镜台前抬头偶遇的一轮玉盘,就常让我们感叹,有月如此、何似人间?
草长平湖白鹭飞
在世间无数美好里,水月形容相近。
大抵是流动的水与盈亏的月总会触动离人的心怀,从3000年前“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缠绵辗转,到诗僧昙华“无限落花随水去,夕阳春色满江湖”的禅宗哲理。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在无数的流水中,尤以平湖最像秋月。
一汪湖水、一轮秋月,天地之间两种圆,投射着中国哲人处世的哲理。破家避世、寻梦西湖的张岱,告别了“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眼中所见,只是万里平湖上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那时亭中看雪的人,被说“痴似相公”;如今渴望平湖的痴人易得,与天同碧的平湖却去何处寻得?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秋月出平湖,还原中式内敛美感。明月高于青天,湖水低过泥土,本是相望不相闻的事物,却在东方智慧中成为了浑然一体的内敛美学。
水澄镜朗,花月宛然
秋之圆月象征着中式圆满,加以飘逸洒脱的秋叶作点缀。
(图片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在澄净中透露明快,于洒脱中彰显自如。
平湖秋月是现代审美下的中式美学,它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诠释着文化的魅力,它似一首诗,凝练、智慧、隽永,一眼钟情,一世深爱。
(文章来源:帝王洁具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