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热”背后的冷思考
所有的热闹都会平复。对一个产业而言,一轮又一轮群情激昂之后,是剩下一地鸡毛还是能够由此再上台阶,的确是一场复杂的演变。
我们经历扩产热、互联网热、家电下乡热、移动互联网热、高铁广告热、智能热,现在又正经历工匠热。尽管内容不同,但在行业内乃至整个社会所形成的话题热度和参与度却一个更比一个强。
由市场带来的、由政策带来的、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热点总是层出不穷,客观而言,每一次热潮,也都蕴含着相当的机遇。但用反鸡汤的观点来看,每一次机遇,能够抓住并脱颖而出的企业寥寥可数,另外绝大部分或是参与了热闹、或是“过度参与“而被浪潮打翻。
这一点,我们参考不远之前的光热行业便可深切感知。在扩产热潮和家电下乡热潮的叠加之下,脱颖而出的无非就太阳雨和四季沐歌两家企业。我们无意于探讨这两家企业的成功之处,举此例无非是想说明,在所谓的热潮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充当一名可有可无的过客。由此,我们想得出一个未必令每位读者都觉得舒服的观点:不是所有的热闹你都必须要去凑,更或者,凑了也难有预期的收获。
企业是盈利的组织。企业盈利的基础在于其向购买方(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尽管我们针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其落脚点建立而且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这个基础,在稳定的治理结构下再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安排,这才是企业长青的最根本逻辑,而且缺一不可。
正如今年大热的“工匠精神“,其蕴意直指产品。这满足上述逻辑的第一个要件。但如果缺乏稳定的治理结构、稳定的制度安排和灵活的机制保障,终难长久。
在这个意义上,厨电行业不乏有值得借鉴的企业。一般而言,这些企业都是有着20年以上的历史传承、有着稳定的治理结构,同时还有着严密的措施保障。如:迅达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在灶具领域寻求突破;如老板电器三十年来在烟机,尤其是近年来在大吸力烟机上持续攀登;如方太推行的身股制、师徒制体系、“方太工匠节“活动等一系列制度上的保障和机制上的创新,都有着借鉴意义。
不独是眼前的“工匠热潮“,纵向看前后、横向看同类产业,群体性的追逐总会在某个时间段内被推为热点并逐渐淡去。越是这样,越要冷静地提问--这对消费者有用吗?这对提升产品品质有用吗?如果有用,那该怎样确保长期落地而非心血来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