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论坛|殷智贤:家文化的传承对家居设计的影响
曲美集团在上市之前已经在积极履行它的企业社会责任,上市之后就成立了北京曲美公益基金会,在成立的三年里面,曲美公益基金会一直在探索,如何对中国当下的家文化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去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古村论坛,及古村落保护的项目。我们希望从更深层面上,对当下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建设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去年我们选择的是黔西南,是因为它是一个扶贫项目。
今年我们选择徽州的原因,是在于徽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说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而言,徽州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当年刘伯温造徽州八镇,是用了易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在徽州八镇造就之后,三百多年里,这里成为中国科举制废除之前,诞生进士最多的地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可谓一方太平。像在八年抗战这样惨烈的战争中,在徽州都没有爆发真正的大规模的战争。依中国人的价值观来讲,这是非常幸运的。
到底是什么可以带给徽州具备这样深厚的文化力量,以及它悠远的影响力?今天下午我们会去尚村,那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但是可以由此一窥中国古村落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家文化的传承到底对于家居设计有什么影响。毕竟曲美是一个关注原创设计的商业公司,曲美基金会的立场也是希望积极推动中国家居美学在当下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我们会比较关心中国家文化的传承在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它的当下价值如何体现。
为什么我们基金会会关注古村落的保护?
我认为它跟我们的家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认为有传承的生活方式,其价值来自多个层面。有传承的生活方式的建设,会带给我们一种启发和鼓舞。去创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曲美在过去几年里所开展的以旧换新的活动,事实上是体现了这样一个精神诉求。传承必须是具备再生能力的,否则就会变为为一个遗物,但是我们希望它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遗产,成为我们的精神资源,所以我们认为有传承的生活方式,它的可持续性是它的关键。如果说一个文化曾经很辉煌,但是没有办法活在当下,更加没有办法传续到未来,这个文化应该是会死掉的。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当下的使命就是要去挖掘并且推动这种可传承的价值如何在当下兴盛。
徽州地区形成的家族文化
徽州地区形成的家族文化,等下午去尚村的时候会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是活着的,而不仅仅是一个遗迹。徽州地区应该说是儒家文化的重镇。我们看到的徽派的建筑特点,包括大家在今天家居界一时流行的新中式,就它的文化追溯,其实在徽州地区的文化中可以看到影子。我并不是说新中式的渊源在徽州,我只是说这种文化的源头可以在徽州看到活着的文化样本。那就是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在建筑、生活方式、家居设计方面的体现。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们看到新中式后继乏力,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解决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宋明理学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仅仅靠抄袭,试图发展出当下的具有活力的、还能够可持续的新中式是没有可能的。但是我们怎么来理解,宋明理学对于中国南宋以后,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我认为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应该深入地去探索,因为它很有现实意义。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在宋明理学基础上的一次革命,它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条崭新的精神道路。今天的阳明心学在高层领导的倡导下,蔚然成风,成为话语界很重要的主题。但是阳明心学如何应用于当下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的探索事实上是有欠缺的。所以这就会使我们看到郭老师分享的很多案例中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如果我们谈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精神价值的支撑,落实在器物层面上,就会发生一个暴力式重建,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
(曲美家居国人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北京曲美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殷智贤)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可能会成为当下中国能够向世界输出的文化价值的源头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一种精神价值,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个器物,就变成了今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命题。如果不能完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野蛮式的重建、乱开发、非常肤浅的、抄袭式的设计,依然会在中国大地上遍布,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上的贫瘠现象。
(图片从左向右:曲美家居集团副总裁吴娜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以及人民大学客座讲师苏兴、曲美家居国人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北京曲美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殷智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卢晖临、绩溪县住建委系统工会**张顺文、主持人祖冲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中心研究室主任 /中国城镇规划设计院总建筑师郭海鞍)
我们都公认古村落独具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可是房子在没有推倒之前要被人用的,它怎么会跟当下的生活接续起来。如果说这些价值不能创造当下的成就,那么这个价值注定会被人们抛弃。这个不可能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就能保留下来的。因为人要生活,有正常的需求。如果这种价值或这种文化,它能够持续创造崭新的价值,这个传承就不会中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中心研究室主任 /中国城镇规划设计院总建筑师郭海鞍)
郭老师刚刚在案例里面谈到的那些军营式的房子和古村传统建筑之间的这种割裂,事实上是传承没有办法在当下创造现实价值导致的。人们看到的军营式的房子的现实价值,这个利益直观而且非常快速,容易实现。人们就追逐这个价值。我们可以批判它的野蛮和肤浅,但是没有办法否认它的现实性。
(军营式的房子)
所以当今天如果我们希望以白墙黑瓦为代表的审美,以六尺巷所象征的这种伦理价值可以被传续,今天下午到尚村还会看到古老的水资源使用系统仍然被这个村落保护,如果我们希望这些生态法则,仍然可以被中国人贯彻在日常生活中的话,我们必须要去实现它的现实价值。这个任务严峻到中国人能否留住关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记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卢晖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当地人民现实生活之间的合理平衡怎么解决?最后一点就是今天卢老师谈到的非常关键的问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当地人民现实生活之间的合理平衡怎么解决。今天我们这些城里人来到乡村,我们已经解决了现代生活的物质需求问题,我们需要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问题,寻回自己的文化记忆。在我们的价值排序里,乡村是可以保留这些记忆和体现价值的载体,因此我们认为这个价值很高,房子不能拆。但是乡民的价值排序和你不一样,你有没有权利否定他?今天保护古村落的话语权,到底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卢老师说应该确立村民主体性,那么村民是否真的有话语权?无论从制度保障来讲,还是从媒体影响力来讲,村民的发声机会在哪儿?他的意见究竟被重视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制度保障,没有文化共识,村民的意见其实很容易被忽略不计的。而对于村民来讲,他的生活需要上下水,需要电,需要接入WIFI网,这都是他的现实需要。为什么他的这个权利要被剥夺?如果我们从权利平等角度上来讲,他的需求没有被理会。如果他的需求不能在这种所谓的古村落里实现,那么他放弃古村落不是错的。因为我们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我们的价值排序存在明显的差异。谁在这场古村落保护里面是真正有权利做主导的,其实这个答案在今天的中国并不是那么被重视。
郭老师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设计师,他可以和政府博弈抗衡,卢老师是一位有家国天下关怀的学者,他会去跟政府沟通,希望重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曲美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希望在我们商业活动开展中,能够在这场文化建设中贡献我们的力量。但是几方的诉求究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话语平台上,才能够正常的沟通,最后达成一个有效的共识?其实在今天古村落保护这个命题下,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
传承优秀的家文化,对于中国的设计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看看今天中国的家居格局,到底是什么传承?我们的建筑已经全面西化,在一个全面西化的公寓、LOFT、别墅里可不可以实现儒家的价值?
家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以及人民大学客座讲师苏兴)
苏老师今天上午跟大家分享的他长期研究国学的一些心得,也探讨了家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人是一个以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家教一直是中国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板块。它甚至超过社会教育和**教育的作用。历代大的家族都有家训,系统的整理家训我们可以看到从北宋开始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比如司马光他就辑录了当时他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家训,汇编成《家范》,孙景修也是编纂了《古今家诫》等等。在这些前辈是希望能够采集这些优秀的家训作为社会教化的范本,然后可以“训诫大众,合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这个是当时社会教育的一个手段。可见家训在中国的社会教育乃及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从这些辑录的古代家训里面,会看到中国人的价值排序是什么。在这些家训里面,被提及最多的价值观,排行第一个是孝父母,第二个是友兄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个价值观延伸到排行第三第四提及最多的是护坟茔和重祭祀,这四条都是我们可以找到的古代家训集录里超过一半的家训会涉及到的。中国人对于家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紧跟着非常看重的价值还包括济人积德,尚节俭,务本业,慎婚嫁。这几条我们也会看到这是中国人一个是对个人操守的训诫。这关乎一个人身处社会关系中如何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除了要求子孙必须做什么,家训里面还有一部分是讲不可以做什么。排行第一个是戒健讼,中国人反对动不动就打官司。不像美国什么都是打官司。今天中国社会要呼唤法治社会,为什么这么难?各位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中国的文化传承里,健讼是凶,如果各位翻看《易经》,基本上和诉讼有关的辞都是凶的。中国人是反对诉讼的。所以法治社会在中国有不同于西方的含义。中国过去有国法还有家法,另外还有乡约、女范、蒙学、善书。这些行为规范总体来讲都是教化性的,而不是裁决性的。这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的核心特质。所以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中国的家训家规里面,中国人是讲防患于未然的。就像中医,强调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能等到出了事去打官司。中国人想的是在出事之前先预防。所以在一个乡土中国,和解是首要的解决冲突的手段,不得已才打官司。
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的家训里面,第一个排行提及最多戒的就是戒健诉,第二个才是戒赌博,第三个是戒奸淫。赌博会导致家道中落,家产衰败。戒奸淫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也避免一些不幸的暴力事件发生。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中国人的价值排序有这样一个特点。
中国家居文化所遵循的传承
我们今天谈传承,不能忽略传承上千年的这种价值体系,而去简单地谈现代化。过去中国民间文化的建设,家训、乡约、女戒、善书、蒙学等等共同构成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完成了对中国人整个社会环境的建设和人格的塑造。今天就像卢老师刚跟大家分享的“安土重迁”的价值观,已经从传统意义的概念中超越了。“安土重迁”的概念,超越了地理概念,而更多地以精神纽带的形式被保留。比如说我们是乡里乡亲,在异乡的时候还会互相照应。半个中国蒸馒头的店主都来自于中国的一个地区,叫做毛利。这说明中国的乡土观念依然很重。例如,逢到祭祀时节,尚村的人还是会从他们打工的各个地方赶回来,这个地方的向心力是非常强的。
所以们今天如果谈中国家居文化所遵循传承,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家的概念是非常非常强大的。无论你如何批判它,这是一个文化现实。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正在衰败过程中。而这个衰败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居格局、室内设计、以及家居用品的使用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说我就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照明的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刚才苏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个非常直观的体验,昨天晚上七点半的时候他在绩溪县城里走,这个城镇没有大规模的夜生活,所以整个城镇的照明亮度跟北京和上海是远远不能比的。北京和上海的路灯的亮度和密度,随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逐年攀升的。原来没有那么多的路灯,也没有那么亮的路灯,这些年提高了多少倍。照明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如果人们的作息时间表改变了,它“息”的时间不断推迟之后,这个城市就要保持足够的照明亮度,公共区域的照明时间就要延长。但是大家去尚村就可以看到,它的整个村里面的建设,那些路灯,包括今天晚上你们会看到,从房间里透露出来的灯光的亮度,跟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是完全不同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仍然遵循着中国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虽然不至于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大体上是这样。过去中国人认为应该九点钟之前睡觉的,这是一种完全符合天地之序的作息方式。如果家居格局和室内设计遵循这样的一种生命观的话,室内的布光,窗户开窗的位置,以及开窗的面积,都一定会和现代都市不一样。
如何慎重对待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冲突
延伸到家居用品,各位今天去尚村会看到,一些老房子里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家具摆放的格局。中厅是一个条案两把椅子,一张八仙桌,家里的私密空间会跟客厅是一个什么关系。过去的人是大家庭聚居,大房二房在这个楼里怎么分配空间是有伦理原则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今天住在公寓房里面,长辈和我们,以及孩子之间的伦理关系,遵循什么法则,这就决定了你在家里面选择什么样的家具,配备什么样的墙纸,以及其他的设施。我们是秉持什么样的原则来完成当下的家居的设计呢?
传承优秀的家居文化,如何慎重对待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冲突?我们今天看到的冲突比较多,看到的融合非常的少。如果从样式层面,确定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我看来这两者的差异首先不是古代和现代的差异,而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异。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理解不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恐怕有一道很深的裂痕,不容易弥补。但如果重新认识,就像今天在哲学层面上,不是不能找到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以及以恒河流域为代表的印度文明之间的共同点,这是可以找到的。
基于我们公益组织的立场,我们希望所有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务虚层面,希望它能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与器物的日常接触中体会它的文化内涵。所以这次我们做了一个以徽州风物为主题的原创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这些颜色是大自然本有的,但是组成这个画面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带来的,徽州由于耕地面积稀少而碎片化,所以很多的农田是以梯田的方式存续的。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以这种方式展开,我们看到这种景色使徽州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貌。徽州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的社区,它的密度甚至超过了江浙一带,我们看到徽居没有特别大的房子,这个房屋和房屋之间完全不符合我们今天国家的标准,要社区和社区之间拉开七十米,六尺巷还是由于高风亮节带来的,要不是高风亮节连六尺巷你都见不到,那没有办法,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徽州有很多人是出外谋生的,有些人要通过读书做官来解决家族的生存问题。所以它是高密度聚居型的社区,人际关系使这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必须要面对这种核心点,它的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概括为耕读世家。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基于这三个判断,我们是希望把徽州文化传承多年沉淀下来的生产劳动方式造就的那种地貌,以及它对于聚居这个概念下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能够体现耕读这两种传续家族价值的这样的一个文化风貌,体现在我们的设计里面。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我们选的所有的面料全部都是棉麻材质。徽州其实是中国丝绸的原生地,黄帝的夫人最早发明桑蚕,先是从徽州开始的。但是我们这次的设计没有用丝绸,是因为要考虑到丝绸的生产,一方面导致了很多蚕蛹的丧生,一方面丝绸终归是奢侈品,我们希望倡导一种更加接近自然的设计态度。所以我们这次选择的面料全部都是棉麻的纤维,色彩我们是选择了更接近徽州目前的地貌的色彩,肌理延续梯田塑造的肌理,图案我们取了徽州的山水,整体来讲徽州的山水线条是非常柔和的。
我觉得这样一种柔和的山水塑造了徽州人的心性。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众人都信奉丛林法则的时代,我们希望让人们的心性能够有一部分柔和的力量,而不都是那种剑拔弩张的暴力。
产品覆盖了床品、桌旗、沙发靠包等。这个茶杯也是取了山水的纹样。总体来讲我们这次的主题,希望引起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之于当下价值的思考和关注。借由对古村保护的项目推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去审视以古村落为代表的传统价值对于当下的意义,而不是用时间做出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简单的分割,也不要用城市和乡村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理解今天的古村落对于今天整个中国发展的作用。
中国的乡村不能成为当下的文物化石,应该是活在所有中国人当下生活中的。不仅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更因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是被这片土地塑造的。我们希望通过切实的努力,去实现中国优秀的文化,对于当下日常生活的价值,从而做出一个完美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