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柜·中国
作为一个厨柜人,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和接触到的信息都会和厨柜、厨房联系到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2》播完了,中国人的味觉真是细腻、食材真是丰富、厨艺真是高超;世界杯开赛了,美洲人真是霸道、欧洲人真是犀利、非洲人真是强悍,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这么好的伙食只能培养“板凳军团“。当然还有“米兰厨柜世界杯“也落幕不久,制造大国的“朝圣组团“蜂拥而至,盛况空前,且会“余音绕梁,两年不绝“--这盘来自发祥地的空心粉,我们需要笃定地消化,然后再配以中国的花椒茴香大料,摆上中国市场的餐桌。
也难怪,厨柜这纯粹的“舶来品“短时间内也确实难于形成由中国特色的味道。中国的消费者急于COPY欧美的生活方式且太容易被无孔不入的“销售话术“忽悠,中国的制造者 “君子远庖厨“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更节省成本。厨柜和厨房一直被“绿色“、被“智能“、被“科技“,可是就从来没有被“中国“。因为“被中国“可能会被低端被不时尚,说不定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
可是中国的厨柜终究是为十几亿人口中国市场服务的,为中国的消费者服务的,为中国人的舌尖服务的。这完全是很值得骄傲和兴奋的事情。
最重要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有更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历史,有更特色的食物口味和烹饪方法。食材的多样化需要适合的厨房满足千年传承的味蕾。
中国的厨房是挺有文化内涵的一块宝地。河南有家值得尊重的企业,建造了首家厨房博物馆,详尽介绍了中国厨房的发展史和文化,参观的业内人士几乎都认为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但我敢肯定的说,在未看过这个博物馆之前,没有多少业内人士知道中国的饮食从火烤火烧到鼎镬锅、到灶台伙房,从汤羹肉蔬到满汉全席的历史,也更难理解厨房有个灶王爷,传说一年四季护佑着全家安康,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个传统的节日就是为他过的。熟悉历史是为更好传承、发展、创新和适应:现代我们的烹饪方式有煎、炒、烹、炸、蒸、煮、烤、焖等各种方式,我们的厨房环境比西厨有更多的烟尘水汽,我们的餐具有更多的碗盘碟匙,我们的柜内需要更多的油盐酱醋等调料······显然,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解决这些问题比增加几个刀叉盘、几个电动支撑件、几个一体化的配件更实在。
中国的厨房是个生活休闲的舞台。“生活好“是生活质量高的主要标志。工作之余,入厨做几个小菜,远离工作餐和以来送往的饕餮大餐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体现一种积极生活态度。厨房的另类休闲和生活情调尽显。将厨房弄得像总统办公室、弄得像F22战机的座舱、或者严谨到不易清洗清洁无疑会成为生活的负累。
中国的厨房历来是亲情的纽带。“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逢年过节的亲友、周末节假的父母子女、下班工作之余的夫妻······温婉的亲情无时无刻不与厨房息息相关。过于浓烈的工业化设计,过于千篇一律的配置,正让我们与“有家、有爱“渐行渐远。
中国的厨房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中国幅员辽阔,生活习惯和饮食差异大。虽然南北融合东西共进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厨柜设计想“一招鲜“、一个设计卖全国显然不现实。因为气候原因,厨柜的选材南北也应有所差异。总之符合地域特点才是真正的厨柜技术流。
做中国的厨柜逐渐受到了厨柜大家的重视。本届米兰展,某公司展出了一套主体为“中国“的产品,应该受到中国古语“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启发,产品中有竹的元素,还有汉字书法。西方人享受中国美食容易,理解中国的餐厨文化是有难度的。但是这体现市场对这一文化的重视,应该能给行业一点启示。
作为一家服务中国市场三十余年的厂家,“容声·好家易配“历来关注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坚持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好家易配的厨柜,坚持“中国化“。我们希望的是,到了腊月二十四,我们的用户不需要熬一锅麦芽糖或用蜜糖抹灶王爷的嘴,他老人家就会由衷地向玉皇嘀咕:那家的厨柜不错,那家的厨房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