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蒙安全门 | 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一惊秋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当夏日的炽热渐渐褪去
立秋,这个带着诗意与希望的节气
悄然来临,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
奏响了季节更迭的序曲
才觉盛夏忽而立秋
立秋之“立”,建始也;“秋”,揫敛也。古人以圭表测影,当太阳抵达黄经135°,日影恰好走到禹迹图上的第十三格,于是史官焚香秉笔,在竹简上写下“秋,金始肃”。
这份精确,源自《周髀算经》“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宏大计算,也藏在河南登封观星台那道被岁月磨亮的石槽里。

《礼记·月令》说:“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短短十二字,是华夏农耕文明对自然最温柔的注脚。甲骨文中,“秋”字为蟋蟀形,蟋蟀入室,便意味着谷物可收;
金文再加“禾”旁,完成从鸣虫到庄稼的转译。于是,立秋不只是节令,更是先民把“成熟”写进文字的一次集体抒情。
立秋三候蝉声剪夏

一候凉风至
风从海上长途跋涉而来,途经渤海、黄河、太行,抵达华北平原时已带三分清爽。此时若立于胡同口,会听见风穿过槐树叶的沙沙声,像有人轻轻翻动一本旧书。
二候白露生
昼夜温差首次大于10℃,水汽在凌晨凝结成珠。《诗经》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其实始于立秋。
摄影爱好者爱拍此刻的蛛网:每一根丝线上都缀着微型银河,一颗露珠便是一颗星。农谚却提醒:“白露看花秋看稻”,棉田要整枝,稻田要放水,农事比诗更迫切。
三候寒蝉鸣
寒蝉即暮蝉,学名“蟪蛄”。它们把卵产在枝条里,幼虫蛰伏地下七年,只为破土高歌一个夏天。立秋第三候,雄蝉开始“哀号”,频率逐渐降低,直至声嘶力竭。
古人称“蝉以美音自鸣,而不知螳螂之在后”,因此把蝉蜕入药,名“蝉衣”,用以疏散风热——连死亡也被循环利用。
时节更迭岁时风俗

01、立秋习俗·贴秋膘
老北京有“立秋炖大肉”之说。旧时四合院,天刚擦黑,砂锅里的五花肉已咕嘟了三个时辰,汤汁收得凝脂般透亮。主妇把炖肉夹进刚出炉的芝麻烧饼,递给放学的孩子,那声“趁热”,是一年中最熨帖的关怀。
02、立秋习俗·咬秋
江南“咬秋”吃西瓜,讲究“三看”:看纹路,墨绿与翠绿之间要有“闪电纹”;看瓜蒂,要弯如秤钩;看声音,手指弹击需“噗噗”闷响。苏北人则把西瓜去瓤,填入糯米、红枣、桂圆,隔水蒸成“西瓜盅”,甜香能飘半条巷子。
03、立秋习俗·晒秋
安徽歙县阳产土楼,立秋后一周进入“晒秋季”。红辣椒铺成“红海”,黄玉米垒成“金山”,绿豆拼出“福”字,南瓜切片排成太阳。无人机俯瞰,整座山谷像打翻的颜料盘。
秋后,早晚温差变大,容易引起频繁感冒,因此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夜间着凉,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勤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祝愿你的一生处处都是充满美好的秋天!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文章、图片来源于:梵蒙安全门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