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什么?吃多少?心中有数才能健康长寿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肥胖和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健康和长寿也是吃出来的。如果有正确的饮食观,大家都可以活到120岁。”昨天上午,杭州市健康生活大讲堂第二期在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由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张爱珍教授主讲“饮食营养与健康长寿”。一场两小时的讲座赢得了多次热烈的掌声,千余位市民同时发自内心为她喝彩。因为,她讲述的是中国版的健康智慧。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如今大家都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但很多人在如何吃饭的问题上却走进了种种误区。”张爱珍教授说,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膳食状况虽然改善明显,但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
2002年,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曾经开展全国范围的营养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而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与1992年相比,中国居民谷物、薯类消费分别下降了11%和49%,而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则由37克增至44克,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值25克。
在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居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 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总人数分别达到了2亿和6000多万。与199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近四成,而肥胖率增加了近一倍。
每天应吃些什么食物,吃多少
“食物种类很多,选择食物要尽可能多样化,更要量化。只有吃得心中有‘数\’,才能健康长寿。”张爱珍教授说,在国外,很多居民家中的厨房都有专门配备的量杯、定时器,这样烧菜、煲汤时,就能把握好量和蒸煮的时间。
每天吃哪些食物、吃多少食物?今年年初,卫生部出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做出了具体指导:
粗粮每天80~100克。很多人不是不知道粗粮的好处,而是认为粗粮难吃,吃不下。其实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粗粮也可变“珍馐”。如在蒸米饭时加一些荞麦,做成荞麦饭,也可以加些玉米、燕麦等,做成杂粮饭,口味都很不错;熬粥时加些赤豆、花生、绿豆、米仁等,就做成了八宝粥。
蔬菜中每天要有一半以上的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茄子、柿子椒、青菜等,都属深色蔬菜。还要多吃一些薯类,如土豆、地瓜(红薯、白薯)等,都是增加食物纤维的。平时蒸米饭时,可以在米饭上放些红薯;烧稀饭时,也可以放些地瓜,地瓜稀饭也别有风味。
每天吃50克的大豆或豆制品,相当于2杯豆浆,或豆腐干100~200克。这里的大豆具体指黄豆、黑豆等,不包括绿豆、赤豆等豆类。尤其是女性应多吃大豆,因为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对女性健康非常有益。
提倡每天吃150~200克的鱼、禽、蛋、瘦肉类,尽量每天吃50克左右的鱼(包括虾类),每周至少吃2次海鱼。多吃鱼类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海鱼里含有丰富的碘。
每人每天吃油25~30克,也就是2~3调羹的量。而普通家庭每人每天吃掉的烹调油大概是50克左右,足足多了一倍。家庭主妇在烧菜时,要有一个总量控制的意识,最好选用控油勺。平时多做些清蒸菜、凉拌菜,黄瓜等可以直接生吃。还可以选择不粘锅,也能少用些油。
减肥不吃东西;吃素不吃荤;水果当正餐
这些都是错误的饮食观
不吃东西有助于减肥。张教授说,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人体内胰岛素生成紊乱,而胰岛素正是帮助细胞吸收糖分的关键,因此不进食反而会使人发胖,适得其反。
吃素不吃荤。时下素食的人越来越多,这对防止动脉硬化是有益的。但不注意搭配、一味吃素也并非是福。只吃素至少有四大害处:一是缺少必要的胆固醇,而适量的胆固醇具有抗癌作用;二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三是核黄素摄入量不足,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四是严重缺锌,而锌是保证机体免疫功能健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一般蔬菜中都缺乏锌。
水果当正餐是健康时尚。时下有些爱美怕胖的女士,中午只吃个苹果或香蕉,就算正餐了。绝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很少,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