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火灶——稀世珍品三联甗(图)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三联甗,商代(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国家博物馆提供)
“甗”(音yǎn)这个字,让现代人看来复杂而陌生,而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甗”实际上是古人用来蒸煮食物的一种炊具,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蒸锅。现在的蒸锅使用一口锅和一个箅子实现了食物与水的隔离,而古代的甗却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复合式炊具,上部为甑(音赠),是一种底部带孔的盛器,用以盛装食物,下部为鬲(音立),是一种具有肥大袋足的盛水器。使用时,将火源置于鬲的袋足之下,加热鬲内盛装的水,产生蒸汽,蒸汽透过甑底的小孔,加热甑内盛装的食物,达到蒸煮的目的。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开始为陶质,到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并有很多是甑鬲合铸,将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造型相当奇特,然而,奇中之奇的是,在商代还出现了联体甗,也就是将若干个甗的下部合铸在一起,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便是这样一件独特的青铜礼器。
这件三联甗将三件甗的下半部分,即鬲的部分合铸为长条案形,其体腔中空,相连相通,案的顶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可放置三甑,平底下有六条实足。三件甗的上半部分,即甑的部分则仍然是三个个体,均敞口收腹,底部有3个扇形孔,分别套接于长条案的三个圈口内,从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使用时在鬲中放水,鬲下点火,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如今家家户户使用的燃气灶也只有两个火眼儿,相比之下,商代工匠的构想真够得上科学和实用的标准了。
别开生面的构思与造型固然使人惊叹,可是三联甗外表丰富、和谐的装饰也足以让人流连驻足。三个甑的双耳上部均做成圆雕的兽头,与环形的下体相连,恰似一对奋力向上攀登的猛兽;甑外壁口沿下各铸出一周两组的夔龙,每组两只聚首相对,双眼圆睁形似“目”字,弓身翘尾,跃跃欲动;长条案形鬲的顶面上铸有三条缠身龙纹,四角则以牛头为饰,案四周侧面分别是在一周垂三角纹上部铸出十二条动态极强、面目狰狞的夔龙,其间以大圆涡纹相隔。这几组纹饰各成单元又互为照应,充分反映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所达到的境界。在中间鬲口的内壁、甑的内壁及两耳下的外壁,都有“妇好”二字铭文,说明了这件重量级炊具的归属。“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说她曾领兵出征,英勇善战,为武丁的征伐立下过汗马功劳。
妇好墓三联甗体积巨大,气魄恢宏,是前所未见的殷商巨型青铜器,迄今为止,将三个甗联合在一起的青铜巨器,仅存一件,为稀世珍品,不可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