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二查三问 鉴别橱柜真假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今年3月份,李女士打算给自己120平米的房子搞个精装修。没有经验的李女士图便宜,找了一家“马路装修队”。装修队的小老板小张把李女士领到一家涂料商店购买装修的材料,说自己的装修队都是在这里买材料,质量好、价格低、信得过。于是,李女士以每桶780元的价格订购了两桶××牌环保乳胶漆。小张将涂料取回时,让李女士亲自过了目。
装修完毕后,李女士如期搬进自己的新房,可房间内的涂料气味一直很大,这让李女士对涂料的质量产生了怀疑。细心的李女士找到那家涂料商店才知道,小张取货时买的不是780元一桶的高档环保涂料,而是同品牌的230元一桶的乳胶漆,价格相差500多元,质量自然有差别。愤怒的李女士找到装修公司,负责人称小张已经不在公司了。
刚为自己新家装修完的俞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俞先生与装修队签订装修合同时,注明墙面油漆得用某品牌漆。但实际施工中,原本420元的底漆被调包成了120元一桶的面漆。用这种漆作底漆,既不防碱又不防潮。完工入住后,俞先生家的墙面很快就起泡、剥落。此外,橱柜、衣柜等木制品与墙体交接面也因没做防潮处理开始发黑。俞先生为此吃了哑巴亏。
内行自曝“调包”黑幕
一位曾在“马路装修队”干过的周先生向记者透露,装修最赚钱的部分就是材料:“‘马路装修队\’喜欢‘全包\’,看重的就是买材料时的利润。”而一些居民为了谨慎自行购买好了材料,再低价请人装修,这些好材料也很容易被“马路装修队”调包成劣质产品,调包后的这些好材料则被施工队以更高价格卖给下一家。
周先生说,这种“马路装修队”基本上是打“游击战”,大半年时间就要换一个地方,而每到一个新地方所接手的第一单生意,往往做得十分仔细且收费低廉。这样,一些居民就会主动向朋友、邻居推荐,或是装修人员再接到生意时会主动推荐新客户去第一单生意的业主处“看样板”。当取得新客户信任后,装修队就采取调包材料等方法获取更多利益,“等到业主发现问题时,装修游击队早就不知所踪!”
卖家与施工队“强强”合作
记者从一家装饰城的行家那里了解到,购买装修材料里面含有很大的水分。“一些卖家给你看的时候是一等品,可等你提货的时候提的就是二等品了,如果你不注意,就算蒙混过关。或者,箱子上标的是一等品,里面装的早换成了二等品”。
这位行家还告诉记者,有些材料商跟一些家装公司或者装修队有着密切的合作,施工人员会帮忙蒙骗买家。很多消费者让施工人员带着去买材料,有些施工人员会把客户带到与他有合作关系的经销商那里,装修工人既当托儿又当挡箭牌,这样就完成了天衣无缝的调包计。
律师说法:签份详细的合同
许多人在装修房屋时,只关注装修品牌,没约定档次和型号,这就为装修公司后来在实际装修时“偷梁换柱”埋下伏笔。因为即使是高端品牌,其产品也分为高、中、低档,购房人在样板间内往往只能看到地板和洁具的品牌,而不少开发商在设计样板间时使用高档产品,但向消费者提供的装修材料非常粗糙;装修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一般也不愿意在协议中约定使用品牌的具体型号,这样就使得最终的装修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律师提醒大家在装修房子时,与装修公司签订一份详尽的补充协议,或者是单签一份装修合同,把装修所用材料的品牌、型号甚至是颜色、规格等细节明确约定。
专家支招:一看二查三问 鉴别产品真假
一是查看包装,家装公司经常使用的都是各材料的指定品牌,外包装上一般都有防伪标志。
二是查合同,消费者可以检查材料的等级、版本与签合同时是否一致来查验真假。
三是打电话,在材料的包装封面上,一般都有生产厂家的咨询电话。如果不确定产品是真是假,可以拨打电话进行咨询。
对于分量是否足的问题,装修公司都是包料的,分量不足会二次补料,在二次补料时仍要注意验收材料的真伪。
如果装修公司提供的产品包装与市场上卖的产品包装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都有专门的特殊标志,如“专供××公司使用”字样。一些大品牌的涂料、漆制品都会有特殊的防伪标志。但为追求利润,一些经营商对于销售伪材料也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市面上有很多假涂料。最好选择正规的有信誉的家装公司,或者找专业人士鉴别真假,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将材料送到厂家进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