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展会“国际大奖”的画皮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国内不少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要奖”,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针对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相应的奖项。****为此发表调查报道,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国际奖”背后的真实情况。(12月29日****)
****发表的调查报道,剥去了许多“国际大奖”的画皮,原来党皇的冠冕下面,不过是沐猴的嘴脸。比如正规博览会上获奖很难,但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于是有些国内企业拿不到“X X博览会奖”,就去买“X X的博览会”奖,拿到国内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装点门面。尤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所谓的“国际奖”,干脆就是为中国人度身订做的。只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就能以钱换奖。更甚至有的权威奖项,评奖机构还特设“中国赛区”,标准与总部评奖迥然不同。但国内企业拿买到奖项,却闭口不提出自“中国赛区”。
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形是缺乏文化自信,凸现了亟待得到接纳、认同的文化焦虑:想向外界证实自己多么优秀,而潜意识里却要取悦西方。专家所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其实依我看,更多从洋人那儿买洋奖的企业和个人,未必有什么“文化焦虑”,也不是要什么“自证优秀”,而不过是拿着洋奖回国内来欺骗中国人──他们明知这些洋奖是赝品,他们自己都不相信,难道会指望凭这些水货得到洋人的认同?
其实,从洋人那儿买洋奖,乃是国内花钱买奖演化成了“国际版”。这些年,国内一些地方不仅假评奖活动泛滥成灾,两三个骗子就能拉起一个“组委会”收钱卖奖,闹得乌烟瘴气,而且连以政府名义组织的评奖,也会变成只看图纸不看工程的“评优”——前提当然是缴上足够的“参评费”。如此“评奖”,一个个“豆腐渣工程”沐猴而冠,粉墨登场,还会有什么悬念吗?然而假的总是假的,伪装终会剥去。我相信,不管是本土的赝品还是舶来的水贷,骗人是越来越难,行骗的成本也是越来越大,而且离输光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来源: 浙江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