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从追赶者到思考者的中国设计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前言:现如今在中国,知道无印良品的已经不算少数了。往根上说,无印良品就是个日本杂货品牌子,出于品牌无限延伸的考虑,它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名片夹到厨房的基本用具应有尽有,近年来还到了房屋、建筑、花店、咖啡店这些领域。它产品设计的理念很简单:极简、无牌胜有牌、环保、材质朴素美。
这些要点看起来很包豪斯,一切装饰都是罪。但实际上,但凡逛过无印良品的人,即使购买需求不契合这种极简的生活用品,也会觉得架子上一排一排的东西干净、舒服,逛起来很惬意,而且不是宜家的小资情感,更不是卖场的血拼氛围。类似无印良品的定位,日本还有好多。这些小设计屋、设计品牌不投机、不山寨、不瞎折腾,里边各种设计型小产品。苹果大小的台钳,精致的洗衣筐,假花石木,数不胜数。日本遍地是百元店(100日元,也就7块人民币左右),都能成为这些小品牌小商铺的店家。
日本的设计一向很简洁。2005年世博会在日本爱知,Logo太简洁了吧?不会是设计师偷工减料加无所事事?可就在这一个圈儿里面,日本设计师群投入了无数心思,把世博会“发现自然的智慧“的主题铺天盖地地做了大量设计准备工作。在认真审视完世博会真正价值和目的后,他们从设计的源头出发,最终把一切表现形式浓缩于这个虚线的圆圈。这不是因简而简,而是化繁为简。
日本这个民族,从工艺设计到大众设计到绿色设计,已经形成了专属的文化。往高了说,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人信奉禅宗,讲究“空“。他们认为空即是满、是最大,能容天下。设计如此,山水庭院也是如此。日本园林大多数都是不够诗情画意的,那特点是什么?枯、寂、佗。要是说中式庭院是人工中见自然,日式就是自然中才能见人工。那种简朴玄空,是精神庭院、修炼庭院的特征。我去看过京都几个老的日本庭园和**,一个院子,几乎开花植物都不见,全是常绿树、落叶乔木、苔藓、沙、砾石这种静止、自律的物体,由巧生拙。相对于中国人在意环境中身心的放松,欧洲人在意环境的雍容身份,日本人更在意身心的体验。
如此等等,日本设计有了自己的哲学。独一无二,惹人喜欢。这两点,就给设计无限的空间发挥,形成世界级的可辨识度。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在时装、产品、平面、空间里,日本设计师都会将这些禅意融汇进去,追求清远幽深的意境。三宅一生要参禅悟出褶皱的哲学,安藤忠雄要看江边暮雪、山村落日、渔舟晚唱、石幽水寂、山乡野趣,悟出光、声、水的空间哲学。这些不是他们商业的噱头,而是他们赖以获取灵感的源泉。谁是本谁是末,关键就在此。
中国作为设计领域的追赶者,当然步子是比较快得,希望借经验缩时间,多快好省一步到位。但设计者们难免就太功利了,总想立竿见影。就像武侠小说里练武功,十年下来,金钟罩铁砂掌这种外功见效奇快,各种内功气功就慢得让人心急。但二十年三十年一过,练内功的一日千里,外功的却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不是一个设计师的问题,甚至不是设计界,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有多少人,愿意为一个行业打多深的地基,决定着它以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正确与否。我们在设计领域是追赶者,文化领域可是老祖宗。宝库在前,能给自己多少深挖固本的空间,形成自己的哲学。现在的中式设计,全世界都在用。而关键一点,不管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没觉得中国人自己用得就是最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咱们的GDP实力和市场规模,让全球各国家们嗅到了经济利益,顺便对文化产生了兴趣。在货币和新鲜感的驱使下,大家都来分一杯羹。但我们没有确立足够的文化辨识度,只是让中式文化在与各国的混搭中变幻莫测,结果就是完全因硬实力吸引在一起的能量,没有被软实力充分融合发挥。不仅自己没法站住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制高点,还无法用文化价值观这个远强于送钱修铁路的手段影响世界。
中国的设计,乃至经济、文艺、公司集团,作为追赶者的速度已经慢下来了,思考者的角度也许越来越适合我们。(博洛明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