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的创新之道(二)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从研发到“联发”
宝洁共有7500余名研发人员,分布在9个国家,每年的研发费用高达17亿美元。但是,这并不是宝洁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以前,宝洁的创新体制更多地强调内部竞争。研究人员被分成一个个小组,为研发项目、资金甚至为获得公司领导的关注而相互竞争。然而,宝洁的创新之道造成的却是无效。
雷富礼很清楚症结之所在。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要把竞争放在对外上,对内则要更多地倡导协作。在宝洁,产品创新过程不再被称为研发,而是称为“联系与开发”,即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跨技术、跨学科、跨地域和跨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宝洁鼓励不同部门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进行思想交流。”首席技术官克劳伊德说,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研发与公司目标之间的联系上,公司先制订出销量、销售额、利润增长等3至5年期目标,其后各个业务单位再与研发部门协作,进行产品创新。
第二方面的联系是不同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在开发佳洁士Whitestrips美白牙贴时,参加开发的人员不仅有了解牙齿美白的口腔护理业务部门人员,也有曾开发过新型贴膜技术的研发人员,甚至连织物和家庭护理产品领域的漂白专家也参加了项目开发。
在开发玉兰油面膜时,宝洁希望这种产品能起到清洁和保湿双重作用。为此,公司组织了不同业务部门的人进行“会战”,涉及部门包括护肤、毛巾、布料高效增味剂等。
公司也鼓励研发人员之间自由进行知识共享。宝洁有一个“创新网”,该公司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研发、设计、市场研究、采购等方面的人员可以通过该网进行交流。负责研发的高级副总裁纳比尔·萨卡布将它形容为“全球餐厅” 。
在“创新网”上,有一个名为“你来问我来答”的功能。有谁在研发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有什么需要,就可以把问题贴在网上,然后问题会被转给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人,而且往往在24至48小时内就能找到能够提供答案的人。网上还有各种技术专业社区,供人们讨论交流。当有人在开发中遇到困难时,这些专业社区就会成为其求教的主要来源。
宝洁北美口腔护理部门主管黛安娜·迪茨在设计佳洁士牙膏的新香型时,向研究米尔顿咖啡和草本精华香波的研发人员求教。在这些同事的帮助下,黛安娜·迪茨开发出了一种新功能——只要在佳洁士牙膏包装上刮一下就能闻到牙膏的香味。
为了集思广益进行创新,2004年11月初,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宝洁员工汇聚在美国北肯塔基会议中心,讨论如何加快宝洁的创新。这种被宝洁称为“闪点”的秘密会议始于2000年,今年已是第三次。
打破创新的疆界
通过公司内部的“联系与开发”,宝洁也加强了内部研发与外部研发之间的联系及对外部人才的应用,并从中受益匪浅。在雷富礼看来,人才到处都有,因此不应拘泥于只用公司内的人才。哈佛商学院教授亨利·切斯布劳把宝洁这种创新模式称为“开放式创新”。
九西格玛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客户获取外部技术牵线搭桥的公司。2001年8月,宝洁与该公司开始合作,一些独立发明家因此成为宝洁的创新服务提供商,它把他们称为“技术创业家”。目前,宝洁共有50多个这样的创业家。当他们有某些重大创新时,会优先卖给宝洁。SpinBrush电动牙刷技术就是宝洁2001年从一位名叫约翰·奥谢尔的发明家手中买来的。
与其他公司在创新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两年前,宝洁公司一些经理在日本的零售小店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去污刮刷,可以轻易地擦去墙上的污渍。于是,宝洁决定开发一种名为Mr. Clean的神奇擦。这不是什么重大产品,但宝洁认为它有市场潜力。为了尽早推出,宝洁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由后者开发生产这种产品最关键的泡沫成分。
3年前宝洁开始其“外部创新”时,大约有20%的创意、产品和技术完全来自外部,现在这一比例已提高到大约35%。宝洁希望最终的比例能达到50%,即内外部创新平分秋色。
利用外部创新最大的优点是降低了自行研发的费用和失败的概率,它无需像对待公司员工那样管理外部研发人员,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发成果是现成的,拿来即用,它不仅无需承担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而且缩短了从发现市场机会到获得利益之间的时间。克劳伊德预期,随着公司外部创新比例的上升,宝洁的研发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