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头羊难熬的审美疲劳关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乔布斯过世一周年的时候,怀念、担心此起彼伏。昨天北京时间10月6号是两周年了,依旧怀念,担心则变成了指责加遗憾:还有乔布斯,苹果的东西就不会这么没创新性了。
这其实是很有争议的一个说法。乔布斯带给苹果最核心的东西到底是创新,还是设计。
首先,苹果、尤其是手机这个产品,里边的很多东西说不上创新,更多是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可并没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为什么咱们普通消费者不了解,因为那些创意并没设计成真正的应用。只有在乔布斯和他的团队用对待艺术品的狂热把它们设计在一个产品里时,我们才最终享受到。全球、甚至苹果内部,每天都会冒出无数个创意。而乔布斯作为一个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任务不是想创意,是毙创意。否决掉一百个没用的创意,然后把剩下的一个设计到极致。他要在数百个创意中找到直击消费者心理软肋的产品,研发投入市场。
但是呢,乔布斯不光是最好的设计管理者之一,更是艺术和科技天才的一个混合体,他更大的力量放在了创新上。一般来说,创新有比较温和的,也有比较激进的。第一类的战略相对来说更有持续性,提升现有技术或者工业设计、顾客体验,第二类就更有破坏性,反正光脚不怕穿鞋的额,现有成熟的我挤占不进去了,索性不破不立,把整个市场的生态循环都摧毁了,才有机可乘。以苹果在它行业里的地位来说,第二类创新风险大。但又不得不做,因为每一个市场领头兵都面对消费者最苛刻的眼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破坏性的创新越少产品越稳妥,但越会让消费者有审美疲劳,所以多强盛的公司,都和国家一样,有兴亡起落,不会始终站在桥头堡,就是因为这种随市场地位上升的审美疲劳速度。
第一类创新更多是靠设计、用户体验来改善。但乔布斯,一直在第二类创新的路上勇往直前,从手机时代开始几乎未失败比如乔布斯把艺术跟科学做了最好的嫁接,他自己一开始团队的小伙伴里,就一帮人有着人类学、艺术、历史和诗歌这些学科的背景。你能想象那个时代,用这样一拨人组成个IT项目的团队么?实际也证明,从那时起,他们干的就不是纯IT的事儿,属于干什么不吆喝什么的典型。也正因为这样,苹果的东西不妥协、极端、或者说固执,然后,有**崇拜者-- 如果产品的创造者本身就是功利主义,你很难指望使用者投入感情爱它。比如他是公认地极有想象力,而且知道如何用这种想象力物化成产品。有人说多数商业天才是聪明,少数人则具有创造力。区别在哪儿?在于聪明是一种经验的继承和提炼,而创造力和审美可以促使人类挑战极限。乔布斯的叛逆性格让他对颠覆传统这件事习以为常,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让他有着疯狂的创新精神。
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天才能颠覆一个产业,而发展产业,需要的是一个系统。乔布斯在世的时候,是兼具着两方面的。文艺点儿的说法,就是靠近似于燃烧生命获取的天才、灵感、执着和运气在前进--如果他留在世上的时间更久一些,最后一点占得分量就可能越大。没有人是市场的神,这和做股票期货的金融玩具一样,没人会永远胜利,只看你是输得起、陪了本,还是挺得住。消费者越来越大的胃口始终被满足着,苹果也就一直在超高利润率的路上走着。现在呢,颠覆性创新这件有风险的事,不做慢性死亡,做了却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或者说偏执。而且本身苹果一大隐患就是系统封闭,这种商业环境肯定会遭到对手们的联盟竞争。如果你的后续创新越来越难,消费者对你的审美疲劳就会加速来临。
结果是这个产业的没落么?当然不是。没有后顾之忧、船小好调头的新型小企业,或反正也在落后领域,搏了也输得起的公司,会找机会冲破这个机会窗口,挑战老大的地位。产业就是在这种循环竞争中前进的,只要有适当的游戏规则,和不甘落后的一群人。个别人的永远胜利是小概率事件,环境的螺旋上升则是正常态规律。(作者:博洛尼蔡明)



















